在匠心坚守、改革创新的征程上,荏苒岁月见证了一脉相承的拼搏精神,他们生而平凡,因奋斗而出彩;他们朴实无华,因坚守而璀璨,他们就是徐工最美奋斗者。
我叫鹿炳胜,出生于1951年,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技术水平、设备功能满足不了生活、生产用品的批量生产,几乎都是从国外进口,洋钉、洋车、洋火……连生活必需品都全带“洋”字。
“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厂,四十五年车工不离岗。”这是我四十五年徐工生涯的真实写照。1966年我进入徐州装载机厂,被分配到车工岗位当学徒。从那时起,我便与车床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立志当一名“车工状元”。
当时工厂停工,学技术实属不易。其他同事在搞游行、打牌、休息的时候,我就埋头专研技术。我就想,掌握过硬的技能,等到国家需要的时候,我就有用武之地。
四十多年来,我从一名学徒工,逐步成为主岗、班组长,甚至成为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我操作过十余种机床和专用设备,经加工的产品从未出过废品。1996年11月,我被江苏省授予技术能手称号;1997年3月,被国家机械工业部授予“机械工业突出贡献技师”;1998年,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十三大代表,2000年“五一”,我光荣地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接受表彰。
啃硬骨头是我的专长,多次重大加工难题被降服。克服了磨刀机双头钢丝螺母螺纹的加工难题、车工望而生畏的织布机光杆加工,我都能按图纸要求一丝不苟的完成,后来因技术过硬,经常参加各类比赛,在徐工车工技术比武中曾获得一等奖;江苏省高级车钳工比赛,获苏北地区第一名,实现了当“车工状元”的夙愿。
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源于不懈的追求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我先后自学、攻读了《金属加工工艺学》《金属材料学》等大专课程。1992年,我获得了车工技师资格证书,并连续数年因技术革新成绩显著受到表彰,提出的26项合理化建议和5项QC课题成果获厂或集团公司一等奖;制作的制砖机铰刀找正工装,工效提高了2倍;小轴自动定心不停车钻中心孔工具,解决了钻中心孔找正,停车装夹费力的难题,提高工效6倍;尾架多工位加工工具,一次可完成四种加工任务;自推力板牙架的试验成功,解决了大型机床过扣坏牙的难题。装配去锵工序一次就为公司节约资金800多万元……
一九七五年七月五日,我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党员。在入党前组织谈话中,组织委员问我为什么要入党?我说“入党可以让我得到更多的教育、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为党做更多的工作,同时向更多优秀的同志看齐,跟着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
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现在退休了,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一时一刻都没有忘记为之奋斗的决心。我要教育好子女后代,教导他们继续奋斗在富国强国第一线,永远跟党走,没错!
近日,江苏省工信厅正式公示2025年度江苏省三首两新拟认定技术产品名单徐工以3项首台(套)装备12项两新技术产品的亮眼成绩展现出强大的创。
当泛黄的老照片映出第一台机床的轮廓当庆典的彩带飘过五十载寒来暑往那些被时光珍藏的片段在此刻徐徐展开……看见五十年从传统制造到全自动。
西北某公路的修复施工场地上两台徐工防撞缓冲车成为清晨的焦点它们稳稳扎在对向车道,徐工金车身在周遭环境中格外显眼,警示灯不知疲倦地闪。
零排放、低噪音、高效率,徐工电动正面吊就是我们绿色转型的‘零碳引擎’!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某国际陆港枢纽,新交付的徐工XCS。
8月7日,徐工集团、徐工机械董事长、党委书记杨东升带队到访中铁十八局,与中铁十八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闫广天举行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