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类学科将通过“VR+电影”大放异彩,它们是:文艺编导、戏剧影视美术、动画、游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录音工程与编辑、电子信息工程和文化产业管理。
新兴行业人才紧缺,未来的VR行业将会催生很多新工种。从上面八个学科可以看出,VR的内容展现既非电影所能及,也不全是沉浸式戏剧的舞台效果,与游戏的开放性相比更是具有一定的伸缩性。“VR+电影”要求在戏剧舞台调控领域、电影调度领域和网络新媒体创意领域,拥有编剧、导演、制片、美术、声音、后期、开发、宣传策划综合能力极强的全方位多学科的交叉型人才。目前国内的理工类综合性与艺术类综合性大学都是虚拟现实人才争夺战的沸腾之地,集理工、艺术和传播于一身的传媒大学,更是漩涡的中心。
无论是实景拍摄还是3D建模,VR内容都是建立在三维球形世界里,需要从业者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脑洞还要很大,想象用户在自己创造的新世界里是什么样的体验。同时从业者还要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作为一个新兴领域,VR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宝宝,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系统和成熟的体制,许多公司都随着行业的更新换代,推出不同的软件和新的程序,这就需要从业者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来解决各种面临的问题。这些从业者目前主要是从影视制作、游戏、动画、IT、多媒体、文化产业跨界而来。
传统的电影公司对VR这种概念并不看好,并且不太信任目前的VR工作者。在校的专业学生会成为“VR+电影”突破的主力军,他们脑洞大,不受限制。他们毕业后会是影视这个行业里面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整个行业里的年轻人,是这个行业的早期实践者和早期用户,他们的力量是值得敬畏的。
牛津大学精神病学部通过对牛津健康NHS信托基金会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让病人在VR中面对自己害怕的情景可以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发现自己所害怕的东西其实非常安全。
虚拟手术的概念最早于1989年提出,即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指导医学手术所涉及的各种过程,在时间段上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在实现目的上有手术计划制定、手术排练演。
瑞典一家公司用VR技术做了一个专门用于医生培训的模拟人,第一代模拟人只能做心肺复苏,而如今已经可以预先对模拟病人进行编程、对复杂病情进行模拟,这种新的模拟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