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吊装行业的后起之秀,刘利平起跑的姿态跟大多数人都不同,他像是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之前毫无相关经验,但一入行就买了450吨的大型吊车,一下子震惊了榆林的吊装圈。
目光如炬:“要干就干大的”
450吨吨位足够大,转场机动性强,这让刘利平刚入行就尝到了甜头。榆林地区煤业化工产业发达,对吊装工作的需求量也很大。据了解,在当地一个不足两万人的小镇,就有近两百多台各类型吊车在施工。这台450吨一枝独秀,很多大吨位的活,唯有它出马才能圆满完成。
“要干就干大的,小吨位太多了,毫无竞争优势,我自己再是新人,更难跟熟手竞争了。”时至今日,在榆林450吨级以上的起重机也并不多见。刘利平目光如炬,就是他的取胜之道。
源于对市场的信心,在这之后,刘利平又相继购入了一台180吨的三一履带吊和一台220吨的三一汽车吊。
恪守不渝:“信誉是第一”
对于揽活接活,刘利平有着自己严格的标准。在这个事情上如此谨慎小心,是他多年来行走江湖的经验所得。
刚入行的那一年,11月份,刘利平接了一个风电吊装的活,在宝鸡凤县秦岭山里。本来活已经干完了,正在收车的时候雪下大了。毫无办法的他只能等,希望雪停了之后能够趁机下山。但等了几天,山里的雪也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下一个客户又在连番催促,他坚持不能误了别人的工期,于是决定立即下山。“当时联系了好几家协助下山的公司,都不愿意上来。唯一一家可以帮忙,张口就要20万。好说歹说,最后讲价讲到15万,这一下连赚的钱都赔进去了。”
自掏腰包下山,这样的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刘利平的名号一下被打响了。他说:“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别人是能看得见的,只要守信誉何愁没有收获?”
一开始入行,并没有人看好刘利平,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把吊装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一顿操作下来令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八月流金,秋意初起。经过春的播种,夏的浇灌,泵路事业部运营平台的精益之树已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暑气蒸腾,盛夏已至,在物流、港口、钢铁、冶金等高温作业场景中,电动叉车普遍面临严峻挑战:电机和电控系统因长时间高温运行易引发过热保。
7月29日-30日,三一重卡召开电动化供应商服务大会,携手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绿控传动、朗高电机、汇川电控、三环车桥、方盛车桥。
7月30日至8月2日,三一集团2025年电智产品和绿色成套设备规划评审及重工研发半年度会议在张家界琵琶溪宾馆成功举办。
储能行业规模加速扩张,三一作为最早为储能集装箱定制吊装方案的企业,凭借高效率、低能耗、高安全、高舒适成为储能行业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