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至6日,三一基金会联合随州安全应急研究院,组织三一工程机械救援队员开展了结构坍塌救援技术培训。理论结合实操,提高救援队员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三一“人-机联动救援”模式的水平。
左右滑动查看结构坍塌救援培训照片
这些救援队员大多身兼多职,平日是兢兢业业的三一员工,大难当前是挺身而出的救援志愿者。他们放弃国庆假期休息,投入到沉浸式学习和实训,只为成为更专业的救援队员。来自三一重能服务公司的刘洪作,就是这样一个有敬业、热忱、大爱精神的多面“战士”,他用每一次志愿行动诠释着三一人的使命与担当。
三一重能服务公司刘洪作
退伍后的刘洪作,加入三一重能服务公司做新能源风电售后服务,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依然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收获了一众同事和客户的好评。同时,生活中的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公益服务的向往。刘洪作说:“即使退伍了,但我内心依然像个战士一样时刻准备着,等待着社会、人民的召唤。”
工作中的刘洪作
刘洪作过往的行动也印证了他火热的内心。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作为防疫、检测、消杀等多个角色的志愿者,长期参与抗击疫情的“战斗”。
防疫志愿者刘洪作
他还曾作为个人志愿者参与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记忆最深刻的是在汶川映秀镇,我与其他救援人员一起历时四小时,用手挖用肩扛,用尽一切办法,终于就救出了一位伤员。虽然他的生命无碍,但是却因踝部受伤失去了一只脚。”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刘洪作(右)
也正是那次经历,让刘洪作深深感受到,大型工程机械在地震坍塌救援中的重要性。“那时镇里与外界的路全部损毁了,能用的仅有两台吊车,别看只有两台,却为整个映秀镇的救援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十多年过去了,我常在想,如果当时能有更多大型机械协助,也许会在更短时间更高效地救助同胞们,也会让很多人少很多遗憾吧。”
受灾后的映秀镇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了让救援更系统、专业、高效,2022年三一基金会成立专业的“技术救援”项目,组建三一工程机械救援队,并面向三一人招募了救援队员。
刘洪作积极报名,并通过了超过350个小时的实训和考核,成为了第一批三一工程机械救援队正式队员。“350个小时代表着基本每一次培训,他都从未缺席,非常积极。”工程机械救援队贾英男肯定道。
刘洪作在培训中(右)
刘洪作为加入救援队感到自豪,同时也为自己的成长开心。“自加入救援队,我得到了系统规范的学习和实训,不断提升着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储备。更让我开心的是,在通过了国家应急救援员五级证的考核后,我跟随救援队参加了水域、公路自行车等赛事的应急保障,让我的学习成果派上了用场。”
刘洪作的工作卡片和身穿救援队服
救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了让自己在救援现场发挥最大价值,刘洪作在一次次难度升级的培训中,卯足劲“打怪升级”直面挑战。此次国庆期间的培训,三一工程机械救援队设置了多种模拟结构坍塌的场景,逼真地还原了建筑物倒塌后的复杂状况,让刘洪作仿佛重回了当年的地震救援现场。
模拟场景
在递进坍塌和车辆破拆救援活动中,刘洪作再次感叹机械与救援的紧密关联:“地震坍塌体的体积、结构和重量巨大,仅靠个人或小工具难以有效破拆。工程机械如挖机和吊车等可以提供更大的力量,帮助救援人员更快地打开通道。”
救援行动中的机械使用
除了结构坍塌救援的内容,刘洪作还学习了各类救援设备的使用,如生命探测仪、液压破拆工具、支撑系统等,这些都在最后一天的实战演练中得以运用。
刘洪作在此次救援培训中
“现在的我在面临紧急情况时心态更稳了,能更冷静和高效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刘洪作相信,未来的自己将肩负起更大的使命和挑战。“我们将带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灾害,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7月30日至8月2日,三一集团2025年电智产品和绿色成套设备规划评审及重工研发半年度会议在张家界琵琶溪宾馆成功举办。
储能行业规模加速扩张,三一作为最早为储能集装箱定制吊装方案的企业,凭借高效率、低能耗、高安全、高舒适成为储能行业的首选。
8月4日,湖南卫视新闻联播半年经济微观察特别报道中,深度聚焦三一集团在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斐然成效,三一新能源重卡以卓越成绩。
8月2日,大家期盼已久的三一重机暑期夏令营如期开营啦!这一次,来自全国200余位小朋友大朋友共同走进三一重机昆山产业园,加入这场充满科。
在汽车工业的严苛考场中,"三高"(高原、高寒、高温)极限测试是评估新车能否在极端苛刻环境下正常运行的重要标准。
7月25日,一队带着对电动化极高热情的客户走进宁乡三一起重机试验场,近距离体验了三一新款50吨增程式电动起重机STC500C5BEV。
7月26日-27日,三一应急侠项目首场进阶培训在三一重机昆山园区开展。该项目由三一基金会联合三一集团安委会。
谁说硬汉没有亲和力?谁说卡车不懂情绪?「三一重卡Q版表情包」正式上线!16款精心设计的动态表情解锁三一重卡的多面形态日常聊天,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