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公司不断攀登装备制造珠峰的奋斗征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科技创新为刃,以匠心精工为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故事,在毫厘之间雕琢大国重器。为讲好身边人身边事,传播榜样力量,集团官微重磅推出《先锋人物》专栏。在此,我们将聚焦平凡岗位中锐意进取的他们,凝聚奋进合力,以榜样为镜!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聆听李子洲的奋斗故事。
2025年
恰逢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中铁装备盾构工程师李子洲
荣获2025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他从西北到高原
十年如一日扎根服务一线
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每一次启动、每一段掘进
都承载着他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将“钢铁巨龙”的力量
延伸至每一片需要开拓的土地

这份荣誉,是对他实干履历的最好注脚。参加工作以来,李子洲参与过200余台盾构/TBM设备的维修改造与保驾服务,破解施工难题上百次,这是一份属于李子洲的成绩单,而故事的起点,藏在西北的寒风里。

2016年寒冬,兰州水源地项目工地上,零下20℃的冰粒砸在安全帽上噼啪响。“中铁241号” TBM——我国首台国产双护盾硬岩掘进机,组装任务迫在眉睫。李子洲带领团队奋战15个昼夜,当420米长的“钢铁巨龙”破冰始发,不仅创下当时国内行业纪录,更给兰州市民打通了“生命水脉”。

最险的考验在雪域高原,这里被称为“隧道施工禁区”,在高原高寒铁路的深长隧道中,每前进一米都面临断层、涌水的巨大挑战。作为现场总负责人,李子洲曾在“水帘洞”般的掌子面蹲守一个昼夜,紧盯TBM掘进机的每一项数据变化,集中全部精力用于预判和化解掘进风险。在他的带领下,售后团队摸索出一套针对性的操作规范流程,保障设备快速克服断层破碎带等难题,为工程节约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隧道深处,还藏着他的“移动课堂”。每每有新情况,李子洲总是组织青年技工现场教学,他们在一旁,把他的话记满笔记本。从12人的核心团队到50余名技术骨干,他不仅传技术,更传 “钉在一线”的严谨——团队因此接连拿下集团公司QC质量奖、创新大赛奖等。
如今,李子洲仍奔忙在高原大直径TBM的维保现场。当被问起坚守的动力,他望向隧道深处的灯光:“看着设备平稳推进,就像看着孩子长大。”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干与担当。李子洲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奋斗故事,更是新时代中铁装备一线服务工程师共同的缩影。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开栏语在公司不断攀登装备制造珠峰的奋斗征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科技创新为刃,以匠心精工为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故事,在毫。
编者按近日,《科技日报》头版刊发《撑起中原制造科技脊梁》,讲述河南装备智造企业蝶变之路,重点对中国中铁装备集团的创新实践和突出成果。
近日由中铁装备研制的龙腾号 盾构机精准抵达接收井国内超长穿海盾构隧道管网工程广西深海管网项目盾构隧道全线贯通该项目全长约8千米其中。
10月22日外交部非洲司主办环球网承办的非洲媒体人中国行活动走进中铁装备天津公司盾构制造基地解码 大国重器 力量感受中国制造的魅力与实。
近日由中铁装备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7米直径反井钻机施工的排风竖井顺利贯通填补了我国超大直径反井钻机的技术空白为抽蓄电站建设升级注入新。
为巩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推进中铁工业党委巡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中铁工业三峰党建五位一体融合体系,深化党建工作。
10月12日,由中铁隧道局、中铁装备联合研制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红船号在苏州市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通甬高铁)苏州东隧道。
前 言近年来,中铁装备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深度融入全球市场,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近日,贵州毕节纳雍县高源煤矿项目传来喜讯,中铁装备大断面、大坡度、小转弯、可回退矿用硬岩掘进机长江号成功完成115米水平+±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