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世界工程机械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日本小松的崛起严重威胁到美国的传统优势市场,卡特彼勒的市场急剧萎缩,小松甚至降价40%“包围卡特彼勒”,迫使其每天损失100万美元的市场。到1984年,卡特彼勒已经连续三年亏损,举步维艰。
工程机械新版图 src="//m.8703666.com/uploadfiles/200905/20090520085633767.jpg" border=0>
“卡特办”重塑工程机械新版图
加速在零配件销售领域的扩张成了此时卡特彼勒的应对之计,看到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巨大,加之中国在工程机械零部件的技术和制造水平较低,卡特彼勒借着技术的输出来扩大自己的零部件市场,中国此时成了他们下一步的布局之地。其实早在1979年4月,卡特彼勒就借着来华访问开始了解情况并探讨开展技术引进等合作的可能。
12家国企联合引进
1985年,由原国家计委立项,机械工业部组织12家国有企业,先后与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以及德国利勃海尔等公司进行了接触,商谈联合引进工程机械技术的相关事宜。
经过一年多的谈判,中国于1986年正式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其中广西柳工、厦门工程、江西宜春引进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装载机技术;由青海工程、河北宣工、鞍山一工引进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推土机技术;哈尔滨拖拉机厂引进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集材机技术;上海柴油机厂引进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发动机技术;成都工程引进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变矩器技术;四川齿轮厂引进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动力换挡变速箱技术;山推和湖北咸宁引进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密封履带技术。
1987年由原国家经贸委安排了重大技术消化吸收的一条龙项目,用于12个厂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
当时,为了引进和消化美国卡特彼勒相关技术,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出面在其下属的工程农机司工程机械处专门成立一个联合引进卡特彼勒技术办公室,简称卡特办,主要的任务就是协调各厂与卡特彼勒公司的执行合同有关事宜、国内配套厂的定点、标准的推广应用、技改项目的落实和各厂进度的协调等。
“这个一揽子引进计划是由当时的计委立项,机械工业部主抓的一个重点引进项目,实际上就是把获得许可的成套技术由12家企业进行消化吸收。”冯宝珊当时在机械部工程机械处任职,参与了该项目的后期工作,“由于这12个厂分散在全国各地,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在北京有常驻机构,为了工作的方便,需要成立一个机构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卡特办就这样诞生了,这12家均是国家计委给外汇额度,总共投资达7亿多元,项目的技术引进耗时近5年,机械部从技术引进到项目验收前后有10年之久。”
之所以命名为卡特办,是因为当时的引进基本上是单个项目引进的,如镇江华通引进日本新泻的摊铺机技术;湖南叉车引进了英国的防爆叉车项目;徐州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搅拌车技术,恰恰卡特比勒这个项目是一揽子引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