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开发区工委书记杨学平特别提到,由于中联重科实行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也提升配套企业的管理水平,培养出了一批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才。
复制需要政策配套
2012年中联重科在包括常德市(汉寿、津市、灌溪均为该市所辖)缴纳的税收是4.79亿,在该地的配套企业超过150多家。新上任的常德市委书记王群,要求对中联重科的工业走廊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专门研究。
全球范围来看,大企业落户小城市并不鲜见。全球工程机械第一巨头卡特彼勒,总部就在美国伊利诺州一个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城镇。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师范大学博导朱翔认为,大企业到地方去是好事,要鼓励。一方面有利于化解大中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压力,同时能给迁入地改善产业结构,增加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配套,提升城镇化水平。
他建议企业要根据比较优势来发展,要“进得去,住得下,扎好根”。
常德市发改委副主任任绪义认为,中联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复制的,比如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像信息产业、金融产业等则可能更适合在大中城市。
任绪义同时建议要对产业下沉中的一些问题多加研究。比如企业总部与基地的关系,规划的前瞻性和行政区划的脱节,直接生产要素如用地、金融、人才如何支持,地方配套(如配套产业、物流、交通、环保、民生、三产服务)措施如何跟进。
笔者观察到,龙头企业优势产业下沉到县市甚至乡镇,或不失为实现“有血有肉的城镇化”的一剂良方,达到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目的。
这种模式除了能减轻大城市资源、环境、交通、人口等压力,也为我国正在推进的城镇化提供了产业支撑和动力来源,避免城镇化的“空心化”现象。
而且,中联这种产业下沉,给类似汉寿这样的县镇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契机,提供了一个起飞的助力。汉寿县将在今年拉通太子庙与县城之间十多公里的城市主干道,将周边2000亩地都纳入城市规划。
当地县领导表示,中联没有入驻前,汉寿靠内生式发展,城区面积20年才拓展了2平方公里。有了中联,3年就能拉大城区骨架10平方公里。而且,随着中联的到来,县里的水乡资源和农业传统优势也有了新价值,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等项目都有商家表现出浓厚兴趣,农民的就业门路也多了不少。
但笔者同时也注意到,在不同层级的开发区,规划,用地,金融支持等大有差异。航母级企业落户,往往对所在城镇的规划提出了挑战。此外,金融业往往也是城镇短板,像津市和鼎城区还有政府担保公司对配套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汉寿则基本没有这方面的扶持。
杨学平呼吁,国家应针对产业下沉出台鼓励政策,让开发区面积与产值、税收比例挂钩,突破规划的行政化壁垒,在园区土地储备,项目用地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此外,制造业往往有周期性,如何控制单一产业的风险,防止“来得猛去得快”。呙滨辰建议配套企业也要加强研发能力,不能成为“纯生产加工单元”,提升抗风险能力。
中联模式下的优势企业产业下沉,为“产城融合”提供了样板。如何复制和放大这种效应,则恐怕还需要更多政策倾斜。(本文来自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