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甘肃农村一派生机勃勃景象。近日,记者来到甘肃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等地,深入了解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及管理情况。一路走来,各地抢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大好机遇,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热潮。
水泥路助苹果远销
在平凉市静宁县余湾乡的万亩富硒有机苹果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正在指导果农进行人工授粉。通向苹果基地的是正在修建的余湾乡回沟垴至韩马村通畅工程,目前正在铺18厘米厚的水泥稳定沙砾基层,施工现场机声隆隆,一片火热。
今年,静宁县被列入交通运输部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该县按照“交通先行引领、关联行业并举、综合扶贫攻坚、区域连片推进”的扶贫攻坚新思路,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中努力将通畅工程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物流等扶贫资源相互整合,着力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努力做到“路修到哪里,产业开发到哪里,新农村建设跟进到哪里,土地整理到哪里”,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增强村域经济发展后劲。
截至2013年年底,静宁县农村公路总里程3100公里,通村硬化路650公里,“十二五”末全县将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借助一条条沥青(水泥)路,静宁苹果出口远销,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占到纯收入的73%。
便捷交通加快土地流转
庆阳市合水县董家寺村农业产业示范基地1200亩,一条总长6公里的沥青(水泥)路穿起了500多个蔬菜水果大棚。该路于2012年建成,方便了董家寺、固城、高台3个建制村3000多人的出行和生产。
合水县农村公路的建设加快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前种植小麦、玉米,现在乡上建了千亩苹果园示范基地。乡里通过土地流转,形成500亩规模化经营,建立了马铃薯经营合作社。”肖咀乡乡长赵宇对记者说。
在陇南市成县店村镇新村,“三蒜”(蒜薹、蒜苗、大蒜)产业扩大到1200多亩,养殖规模在2000只以上的养鸡专业户有35个,养殖规模在20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有20个……村党支部书记任根全指着远处蓝色、红色棚顶的养鸡和养猪大棚,欣喜地说:“店村镇东新路至柏柳通村公路修好后,不仅解决了5个建制村6000多人的出行问题,而且对村里的"三蒜"产业开发和农产品(000061,股吧)的运输有很大好处。”
创新机制确保建管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创新农村公路建设机制,抓好质量管理,发挥群众修路、养路积极性,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据成县交通运输局局长任育新介绍,目前全县积极动员当地企业垫资修建村道13条共计86公里。今年,该县将加大企业垫资力度,加快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到2016年全县实现建制村通畅率100%。
在静宁至秦安公路改建现场,静宁县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杨天俊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据杨天俊介绍,静宁县将建设权限下放到基层,让乡镇作为实施主体,发挥村民代表作用,县交通运输局成立3个巡回督察组,对各乡镇建设现场进行巡回督察,确保工程质量。
各地还在农村公路养护方面进行了机制创新。
“村民积极性很高,进行分段义务养护。”静宁县井沟村村主任兼村道养护员王锦告诉记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平路肩、修剪行道树等。
天水市秦州区420个建制村配备养护路政协管员596名,每人每年补助4000元,负责本村农村公路养护及路政协管。
成县自筹资金,设立3个中心养护道班,采取“公司+道班”模式进行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还建立了全省首座农村公路超限超载运输卸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