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新工人》系列报道备受关注。10月14日,央媒《科技日报》刊发题为《三一重工多种激励促传统工人转型 “老师傅”学编程实现“机器换人”》的报道,再次讲述“70后”老师傅张新古学编程的故事,看三一“灯塔工厂”升级以来的变化。
以下为报道全文:
盯着手持终端屏幕上一连串英文缩写和数字符号,向工业机器人发出的“指令”,“70后”张新古最开始的反应是“蒙圈”。
对于有着近30年铣工经验的张新古来说,加工高精度的阀块,早已不在话下;而通过编程让机器人自动完成各种动作,却还只是刚刚入门。
张新古工作的地方是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经开区的“18号厂房”。去年以来,这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改造升级为“灯塔工厂”,新增大量工业机器人。很多像他这样的老师傅,开始学习机器人编程新技能。
国庆假期,由于订单火爆,“18号厂房”仍在加班加点生产工程机械产品。全新规划的柔性生产岛内,100多台工业机器人自动切割、分拣、焊接。不同型号的自动导引运输车,在车间里自动取件、穿梭、卸货。
三一重工泵送公司副总经理蒋庆彬说,相比一年多前,“18号厂房”的产能提升约50%、人力减少约40%。“机器换人”的同时,工厂面临新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急需更多懂得机器人编程、操作和维护保养的“新工人”。
近期,为了促进传统工人转型,三一重工的母公司三一集团专门出台了关于机器人编程语言的认证激励办法。通过认证的人员将享受现金奖励、工资上调、每月津贴,总金额预计达到数千万元。
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机器人编程,老师傅不得不向年轻人“取经”。
“18号厂房”泵车后支腿焊接班组有30多人。最年轻的3位工人不到20岁,刚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学的专业正是机器人编程。在他们三人的带动下,多位30岁左右的资深工人也学会了简单编程和维修。
“机器代替人工是大势所趋,这对产业工人的能力要求其实更高了。”泵车后支腿焊接班组负责人邓腾芳说,和年轻人相比,老师傅更加熟悉产品的结构和性能,但对于机器人却是外行,所以要“以新带老”。
国庆节前夕,张新古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培训班,每天晚上学习两个小时的机器人编程基础知识。培训班第一期学员总共162人,其中既有一线工人,也有管理人员。
晚上9点下课后,张新古主动到车间“加练”,按照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拿着手持终端实际操作。他还在手机里下载了教程,回家后抽空观看,遇到不明白的内容,便在微信群里跟老师请教。
“以后的工厂会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只有抓紧学习,才不会落后。”张新古说。
在创新之都新加坡,三一锂能再次迎来高光时刻!继首座重卡换电站成功运营后,新加坡第二座三一锂能重卡换电站于8月1日盛大启幕!值得一提的。
8月13日,三一集团董事、三一国际董事长戚建率队拜访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与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华举行座谈。
近日,三一集团旗下三一硅能在非洲、欧洲等地连续斩获20余个订单,合同金额超18亿元人民币,其中仅尼日利亚永煌锂业15兆瓦+45兆瓦时光储一。
金秋伊始,攻坚正酣。为全面复盘上半年风控债权工作,凝聚下半年攻坚合力,筑牢资产安全防线,8 月 7 日 - 9 日。
8月8日,江西丰城迎来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三一重卡&卓新物流150台电动重卡战略签约暨首批50台交付仪式隆重举行。
近日,中国建研院地基所领导班子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莅临三一桩机南口产业园,开展为期两小时的深入参观与座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