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科技的许多进步,源自于梦想、并一步步将虚拟变为现实。
公元前376年的战国时期,据《墨子・鲁问》篇记载,“公输子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段文字的意思为“公输班削竹木做成了个喜鹊,让它飞上天空,三日不落”。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关于飞行仿真模拟的记载,仿真技术正是VR技术的基础。
1932年,英国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的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中,以26世纪为背景,描写了机械文明的未来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场景,里面提到:“头戴式设备可以为观众提供图像,气味,声音等一系列的感官体验,以便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
1935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斯坦利・威因鲍姆(Stanley G.Weinbaum)发表了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书中提到一个教授发明了一副眼镜,戴上这副眼镜后,就能进入电影故事当中,“看到、听到、尝到、闻到和触到各种东西,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交流。”
1950年,美国科幻作家雷・道格拉斯・布莱伯利开始在小说《大草原》(the veldt)中提到一所叫Happylife的房子,里面装满各种各样的机器,能让孩子仿若置身于非洲大草原,感觉非常真实。
1956年,美国人Morton Heilig发明了Sensorama仿真模拟器,它具有三维显示及立体声效果,能产生振动和风吹的感觉,甚至还有气味,这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台VR虚拟现实设备。
人类科技的创新产品,许多都源自于梦想,它们被虚拟地创造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完善,最终成为现实。
牛津大学精神病学部通过对牛津健康NHS信托基金会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让病人在VR中面对自己害怕的情景可以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发现自己所害怕的东西其实非常安全。
虚拟手术的概念最早于1989年提出,即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指导医学手术所涉及的各种过程,在时间段上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在实现目的上有手术计划制定、手术排练演。
瑞典一家公司用VR技术做了一个专门用于医生培训的模拟人,第一代模拟人只能做心肺复苏,而如今已经可以预先对模拟病人进行编程、对复杂病情进行模拟,这种新的模拟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