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佳声 张蓓
在潍柴发动机先进试验技术创新工作室里,首席技师汤海威正全神贯注地研发一款新型活塞实时测温装置。“我们的目标,是在无线传输状态下,实现有线级别的信号采样频率。”
活塞作为发动机的核心运动部件,在研发过程中必须进行温度测量。传统“硬连线”测温方式,只能获取温度最高值,却无法捕捉实时变化数据。近年来,随着潍柴发动机性能不断升级,内部热负荷持续加大,对活塞测温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能不能实现动态测温?”2016年,这个念头在汤海威心中发芽。在高速、高温、高加速度的极端工况下布置实时测温装置,本就是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当时全球仅有德国一家研究机构掌握该技术,但单次测试费用高达42万元,周期长达半年,而潍柴每年就有四五百项测试需求。
“我们不能永远受制于人。”怀揣着这股信念,汤海威把工作室当成了家。彼时,国内活塞遥测与储测技术尚在起步阶段,基础开发投入动辄数百万元。仅有技校学历的他,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学制图软件,绘制三维模型、进行运动仿真,一步步踏上了自主攻关之路。
汤海威选择先从有线测温技术突破。要在每分钟旋转数千次的发动机内部引出信号线,其难度不亚于在疾驰的过山车上穿针引线。历经数百次试验模拟,攻克30余项技术难点后,汤海威团队终于实现了动态测量。首战告捷让他更加坚信:“唯有敢想敢干,才能打破技术封锁。”
还没来得及庆祝,汤海威又向无线测温技术发起挑战。从有线到无线,创新难度成倍增加。首先遇到的难题是系统封装:活塞每秒承受50次冲击,在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中,如何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他白天调试设备,晚上查阅资料、反复推演,“那时一闭上眼,脑海里全是信号断联的画面。”大半年时间里,汤海威带领团队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最终打磨出一套特殊工艺,成功实现了一次测量十余个测点、连续200小时无中断监测,再次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无线技术推广之后,新的需求接踵而至:潍柴高热效率发动机的研发需要数月标定,200小时的供电时间远远不够。汤海威开启了第三次技术攻关——研发“自给自足”的供电装置。
然而,发动机内每个零部件都在高速运转,传统发电设备根本无处容身。汤海威模拟活塞连杆的剧烈运动,一次次调整参数,终于点亮了测量系统,自供电技术宣告成功。
依托这些精准的测量数据,潍柴发动机性能实现了持续优化。汤海威牵头的《内燃机高温运动件动态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被中国内燃机学会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每年为潍柴节约费用3200余万元。
多年来,汤海威从未停下脚步,持续推动测量技术的优化迭代。“干技术就要尽最大努力,不能满足于‘差不多’。要对目标执着追求,不怕走弯路。这种投入的过程,其实挺享受的。”汤海威这番话,正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工匠精神最真实的写照。今年9月,他荣获“大国工匠”称号。
10月26日至28日2025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武汉隆重举行作为中国农机动力领域领军者潍柴携全系列全领域农业装备动力解决方案及多款海外收。
10月17日-18日潍柴及旗下品牌携近200台拳头产品亮相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动力系统、商用车、农业装备工程机械、智慧物流、海。
潍柴客车动力POWERED BYWEICHAI近日,批量搭载潍柴WP10NG天然气发动机的BRT快速公交车在坦桑尼亚陆续投入运营。
10月15日一场属于全国职工的足球盛宴2025中国职工足球超级联赛(简称职超)在大连、西安、武汉三地燃擎开赛该赛事是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
潍柴发电动力WEICHAI近日配套潍柴集装箱式燃气发电机组美洲某电站项目圆满完成调试工作顺利交付客户投入运营潍柴大缸径发电产品配套高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