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矿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赛道上,一场颠覆传统运营逻辑的变革正从矿山深处悄然席卷。曾经被柴油轰鸣与黑烟笼罩的露天矿场,正被纯电矿卡的“零碳动力”重新定义——这不仅是交通工具的迭代,更是国家“双碳”战略落地与矿山成本重构的深度共振,是产业突破高碳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引领下,绿色矿山建设既是助力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也是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工信部印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中共中央明确建设美丽中国为国家战略方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提出 2030 年基本建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体系。此外,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达 20%,国四标准推动新能源矿卡替代,工业领域要求车辆新能源化,国家能源局还鼓励矿区建 “光储充一体化” 微电网。
同时,地方政策同步发力:内蒙古对电动矿卡最高补 50 万元/台并给电价优惠,新疆补矿山电动化改造 30% 投资,福建补贴充电设施且减免电价。多政策的组合拳下,绿色转型成为矿山长远发展“准入证”。

政策定方向,矿山转型的核心驱动力终究是“能省钱、靠得住”。
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一台200吨级柴油矿卡年耗油量高达90万升,排放2400吨二氧化碳;行业测算显示,单台柴油宽体矿卡年燃油成本高达50-80万元,维护费占燃油成本的15%-20%,而运输成本更占矿山总开采成本的50%以上,燃料成了最大成本项。
而电动矿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高碳、高成本的格局。据宇通矿卡长期多工况下油电运营对比数据显示,纯电矿卡可以节省成本70%以上,其中重载下坡工况节省90%以上。对于一座年运输量千万吨级的矿山,仅燃料一项,全年即可节省数千万元。这笔触手可及的“经济账”,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扭转着矿山业主的决策天平。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矿卡销量已达3000台以上,新能源渗透率2025年预估超过40%,随着采矿业碳减排的深度推进,新能源矿卡销量和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在行业加速转型的风口上,宇通矿卡已凭借先发优势,站上了行业制高点。作为中国第一家推出纯电矿卡的企业,宇通的领先并非偶然,而是近30年新能源技术积淀与场景化创新的必然结果。从2018年首台纯电矿卡横空出世,到2023年第二代产品实现安全升级,再到2025年第三代产品适配极限工况,宇通以“迭代式创新”持续破解行业困局,持续引领着纯电动矿卡的发展。
宇通纯电矿卡搭载自研三电系统,历经极端环境验证稳定运行,出勤率超95%,日均运输量较传统矿卡直线攀升。同时采用行业首创的独立多枪充电、充电自恢复等技术,支撑单枪300A/四枪1200A充电能力,充电速度较行业快20%以上,700度大电量纯电矿卡从20%充至95%,仅用时56分钟,充电速率直线提升。同时依托全新的睿控三电核心技术、智能化能量回收系统、集成化耦合热管理系统及控制策略,能耗降低10%-15%。
宇通矿卡的视野,从未局限于制造和销售一台车。它要做的,是矿山企业迈向电动化之路的“全生命周期价值伙伴”。从前期为客户量身定制经济核算,清晰展示电动矿卡全生命周期的巨大成本优势;到提供从充电场站建设到金融方案支持的一站式服务;再到建立覆盖矿山周边的快速响应服务网络,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支持生态系统。它让矿山的电动化转型,不再是孤军奋战的冒险,而是一次风险可控、收益可见的稳健投资。
当绿色成为矿山发展的底色,当高效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宇通正以先行者的姿态,推动矿山运输进入纯电新时代。宇通矿卡用实力证明,极端环境从来不是新能源的“禁区”,而是硬核技术的“试金石”。未来,随着绿色智慧矿山建设的推进,宇通矿卡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核,为中国乃至全球矿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宇通智慧”与“宇通方案”。
10月26日,宇通新能源环卫车批量交付仪式在山西阳泉圆满举行,30台宇通新能源环卫车辆列装上岗,为当地带来环卫事业的绿色革新。
晨光熹微中,是TA最早唤醒沉睡的街道;夜幕垂落时,是TA最后送别城市的喧嚣。手持扫帚与抹布,擦亮每一条街巷的容颜;身披一抹暖橙。
矿业能耗成本居高不下,如何破局?安全风险如影随形,怎样解决?环保压力持续加码,路在何方?在双碳目标倒逼行业转型的今天,这些尖锐问题。
10月11日,中南六省(区)环卫工作交流会在武汉隆重召开,同期举办的2025第三届中国(武汉)环卫设施设备暨城市管理技术与装备博览会在武汉。
9月28日,由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城乡环卫一体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河南城乡环卫现代化治理发展交流会于郑州举办。
9月18日,由华东地区市容环境卫生协会(学会)联席委员会主办的2025华东地区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第31届年会暨第26届废弃物处理研讨会在江西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