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乱
潍柴与中国重汽都在为最后分手积极备战:潍柴重组湘火炬,陕汽的整车已收入囊中;重汽的发动机厂也准备上马,决裂随时可能产生。
2005年8月,潍柴收购湘火炬。10月,中国重汽就出手了。10月23日早上8:30,刚去过杭发的谭旭光从杭州登上了赴香港的飞机,中午12:30,马纯济就突现杭州,宣布了潍柴托管经营杭发终止,免去杭发厂在任厂长。第二天早晨,杭发厂千人罢工,出现了较大的闹事事件。110警车开到了杭发厂厂区内,多名警察维持秩序,仍无法阻止事态的发展,马纯济等重汽领导和两名新任厂长在闹事者的围攻之下,不得不退出杭发厂大门。直到当天中午,在当地市政府的调解和干预下才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展。杭发厂停产两天才恢复上班。
谭旭光向记者展示了杭发事件现场的照片,场面的确非常混乱。
“我们关注杭发事件,但没有火中浇油。”谭旭光说:“如果愿意,只要叫人把这些照片在网上一发,事态肯定不可收拾。”
谭旭光话锋一转:“但是,你没看到这些照片吧。这说明我们没有那样做,我有我的原则。”
杭发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什么呢?原来,中国重汽的章丘发动机厂设备到位后,急需铸造毛坯进行试切调试。而该款发动机的铸件毛坯只有潍柴动力和杭发能够生产。中国重汽不能向潍柴要毛坯,因为那样就是向潍柴摊牌在秘密建设章丘厂。于是,中国重汽领导命令杭发提供毛坯。“同样的发动机,同一个集团,已有两家公司生产了20年,你现在再上一个。这不是在从人家碗里抢肉吗?”杭发的班子和全体职工当然不会同意,并回复:“中国重汽已明确杭发由潍柴托管、需要潍柴同意方能供应毛坯”。眼看着新设备没法开动、潍柴和杭发都不听话,中国重汽情急之下,收回杭发、免去在任厂长。只是他们没有想到,会引发如此不堪的事件。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按规则召开董事会,来决策这个事嘛。我到现在还想不清中国重汽为什么要这样办”。谭旭光有些困惑。
当时许多媒体报道,作为杭发事件的反击,潍柴动力马上向中国重汽停止了供货。其实,“不讲章法”的谭旭光在这个时候却非常克制,潍柴没有在事发的10月停止供货。当时杭发厂处于停产状态,而章丘的发动机厂还未投产,潍柴要是停止供货,那就是釜底抽薪,造成中国重汽停产。谭旭光有自己的章法,他知道那样做,社会波动非常大。
而这个时候,中国重汽按常规平时每月只需要2000台发动机,却向潍柴要4000台,为分家后做库存储备。当时许多媒体却在说潍柴停止了向中国重汽供货,还引起潍柴在香港的股价波动,谭旭光很郁闷。潍柴正在酝酿湘火炬的股改,说话必须慎重,他选择了隐忍。
谭旭光知道中国重汽想做什么,但仍然让潍柴继续供货。中国重汽已经不想缓和,不付货款,到12月已经拖欠了四个亿,重汽的目的是让谭旭光先站出来捅破这最后一层纸。老谭没有退却。12月1日,潍柴动力与陕西重汽在西安召开全国各地区经理联席会议,谭旭光宣布“潍柴已决定不再对其最大股东中国重汽供应发动机”。这是潍柴的独立宣言,和重汽从此分列楚河汉界两边。当然此时中国重汽已有回旋余地,它将大部分订单转交给了有了生产能力的杭发。
事实上到了最后,为了尽快顺利上市,中国重汽分手非常坚决。潍柴反而委婉一些,给政府的上报材料这样写到“坚持走集团化道路,如果实在不行,也同意分家。”
双方去意已定。2006年3月,山东省国资委从两个企业的意愿出发实施了产权分离,潍柴动力和潍柴厂与中国重汽将不再存在任何股权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