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礼
潍柴与重汽分家之后,一段恩怨终于了结,双方各奔前程。
潍柴单飞之后,面对的第一个大考,就是如何整合湘火炬。有趣的是,如何管理子公司,潍柴遇到的难题和过去自己一直想要挣脱的中国重汽一样。潍柴只有过了这一关,才真正算得上自立门户,当家作主。
潍柴虽然拿下了湘火炬,但从股权结构、公司管理以及湘火炬的利润构成来看,潍柴动力对陕西重汽和法士特等公司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只能依据市场化原则运作控股子公司。潍柴动力下面有潍坊投资,潍坊投资下面有湘火炬,湘火炬自己则是一个投资控股公司,拥有30多个附属公司和关联公司,这意味着复杂的产权关系、纵横交错的人脉关系。跨越那么多的层级,管理很难到位,整个产业协同效应也很难发挥。
谭旭光是“过来人”,对管理的软肋深感担忧。他知道产业整合绝不是简单的企业叠加,必须让湘火炬消匿,彻底扫清管理障碍。面对大考,谭旭光交出的答卷就是:通过一次自上而下的股权结构调整,直接面对原湘火炬旗下子公司,股权比例提高,减少中间环节。
可是具体怎么做,却很费思量。湘火炬可选择的股改方式收到诸多限制:
——现金,因为潍柴收购28.12%股权时,是按人民币10.23亿元的市值收购,已经价格不菲,如果进行现金补偿,香港投资者肯定不答应。
——送股,则会进一步摊薄潍柴的权益,与谭旭光进一步提高湘火炬股权的策略背道而驰。
——权证,因为湘火炬未达到政府规定可以发行权证的市值规模,因此也不可行。
怎么办?谭旭光四处请教资本市场的高手,与地方政府交换意见。实现产业整合构想,不但需要大气魄、大胆识,还需要大智慧。终于,用谭旭光的话说,一套“既能股改,又兼顾潍柴未来整合战略”的新方案终于推出。潍柴动力将向除潍柴动力(潍坊)投资有限公司外的湘火炬现有其他所有股东发行A股,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从而解决湘火炬的股权分置问题,同时注销潍柴投资和湘火炬,以潍柴动力为合并完成后的存续公司,并申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本次换股吸收合并中,流通股实际换股比例为3.41:1。送股与换股同时完成。
股改方案通过,湘火炬停牌,不少投资者意见很大,都在骂谭旭光,认为3股换一股很吃亏。谭旭光到南方路演,有的投资者躲起来不愿意见他。谭旭光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湘火炬内在危险是什么:德隆事件后,湘火炬的金融形象基本上是没了,很难得到贷款。而湘火炬的高额贷款已快到期,潍柴动力同它隔了好几道,不能替它还款。湘火炬很可能崩盘,投资者血本无归。谭旭光还四处宣讲他的大构想,讲产业协同效应的魔力。“你看起来吃亏,其实占了大便宜。”大家听了,半信半疑。
许多事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中国股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这也促成了谭旭光的“牛气”。吸收合并湘火炬,第一次停牌,大盘指数是1200点,第二次停牌就已攀升到2800点。湘火炬第一次停牌收盘价是5.05元,第二次是8.9元。在2005年收购湘火炬时,重卡行业出现了8年以来的第一次低迷,但这不是战略拐点,2006后整个行业又恢复景气,一直保持高增长,投资者也对新潍柴的前途更加看好。天助谭旭光。
“之前反对者有90%,通过我们的说服,后来股东大会时通过率达98%。”谭旭光不无得意地说。
谭旭光和他的潍柴还只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股权上完成了对湘火炬的整合,下一步就是在产业上的吸纳湘火炬,真正产生聚合效应。
采访结束,记者问谭旭光,有没有什么话要对过去的大股东、大客户,现在的竞争对手中国重汽说。
谭旭光想了想,说:“我希望中国重汽能够在香港顺利上市。”他首先想到的是祝福。
“以后,潍柴、重汽两个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进行公平竞争,这样的竞争对企业有利,对产业整合有利。我也希望双方都能对装备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