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就是让这个股权单一的公司变为一家公众公司。湖南国资委控股、员工依法持有股份,同时吸纳财务投资者参股。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也是最具争议的是员工股份特别是管理团队持股。
这一股份的特殊价值在于聚人。工程机械虽然是传统产业,但创新与高科技的融入,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这种能力的体现为人的要素。
当一个人的财富超出了日常所需之时,财富日益成为个人社会价值的标杆。创业者追求创富,从本质上更是追求自己社会价值的实现。
中联人深深地认识到:要保持中联重科的持续创新能力,就必须去满足科研人员内心深刻的创业需求,让他们从一个经济人完成向社会人的跨越。
很显然,诸多国有企业没有去考虑营销精英、技术精英等企业精英的这种需求。但中联重科做到了,而且用最为现代的、基于法理的,却也是最人性化的方式实现了。
于是,中联重科拥有了一支最为稳定的精英团队。
至诚无息,博厚悠远。
何谓“至诚”?至诚之心,在顺民意。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当其他国企随着自己精英的流失而日益空壳化的时候,詹纯新以其至诚之心,保持了一支强大的经营、研发与市场开拓的精锐之师。
当我们斤斤计较于国有资产的所得或流失时,很难看到国企一流人才的流失所造成的无形内伤。
这个问题,估计不是现有会计制度能算清楚的账。当中联重科国有资产十多年间增长了220多倍,仍有人因为“中联模式”质疑其国有资产流失时,詹纯新尽管低调沉默,但他的内心深处无疑十分伤痛。
我们去看一下中国传统创业模式下的创业成功格局:权利的分配通过分官许愿来实现;利益的分配通过不断地分割事业体系来完成。且不说国企,连家族共同创业成功后,也要分得个你死我活。
是为上市募集到6亿发展资金而高兴,还是为自己事业的核心团队终于完成了集体创业而欣喜?这只有中联人知道。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中联重科没有上市,试想他们的团队是否安然依旧?
所以,中联重科没有超越时代,只不过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的过人之处就是找到了时代给他的支点。
有趣的是:资本这一最无情的东西,偏偏喜欢与具有人性的人相纠缠。当2006年上半年传出中联重科要进行内部股份改革时,国际国内的投资大鳄十数家携巨资云集中联重科,期望中联重科垂青。当然,最后,只有联想等战略投资者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