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由中铁工业主办,中铁装备承办的高端智造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暨创新技术交流会,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

大会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构建产学研用开放创新体系,推动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题,聚焦“场景+AI”专项行动,汇聚地方政府、行业专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骨干企业代表,共商科技创新发展蓝图,共同见证创新联合体成立、高端装备签约及下线、工业制造大模型发布等核心成果落地,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中铁“创造 质量 品牌”新时代企业核心价值观,充分彰显中铁工业在高端制造领域国家队和排头兵的责任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河南省副省长李涛,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庄建球,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何守法,开云体育下载官网 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中国中铁党委常委、副总裁黄超,中铁工业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威,中铁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军科、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卓兴建,以及来自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重要客户、合作伙伴、中国中铁相关单位的领导,共同见证了此次行业盛会的成功举办。

苏子孟在讲话中指出,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工程机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国防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创新联合体的成立和工业制造大模型的发布,标志着工程机械行业在拥抱智能时代的到来、探索行业协同创新机制、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等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黄超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中铁始终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秉承“创造 质量 品牌”新时代企业核心价值观,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高端智造产业创新联合体的成立,是参与单位携手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起点。希望联合体瞄准“卡脖子”难题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打破机构壁垒,积极协同创新,切实赋能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先锋・工业制造大模型”以多智能体协同架构为核心,创新构建自主化时代的人机共智新关系,推动盾构机、道岔等产品制造由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决策升级,标志着高端制造产业迈入“AI+”时代,开启了中国中铁工业制造领域智能化发展新篇章。
张威在致辞中指出,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高端装备制造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高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奋进方向。此次携手各方共同发起成立高端智造产业创新联合体,并重磅发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锋·工业制造大模型”,标志着中铁工业实现了从技术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引领的“三大跨越”。未来,创新联合体将聚焦技术突破、生态构建、成果转化三大战略方向协同发力,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持续提升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共同绘就“中国创造”的璀璨华章。
▲ 林军科主持高端智造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
成立高端智造产业创新联合体
会上,由中国中铁、中铁工业牵头,国机精工、钢铁研究总院、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燕山大学、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共12家单位,成立高端智造产业创新联合体。
高端智造产业创新联合体,将有效发挥成员单位优势,开展协同攻关,瞄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方向,着力突破关键工艺、核心部件等“卡脖子”难题,增强产业链韧性;加快融通资源,打破机构壁垒,促进人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通过共享共担机制凝聚创新合力;深度产业赋能,推动先进制造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与成果转化,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未来,联合体将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努力打造成为前沿技术的策源地,实现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积极探索成功的产学研协同范式,赋能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发布“先锋・工业制造大模型”
会上,“先锋・工业制造大模型”重磅发布,现场观看了大模型宣传片。中铁工业总工程师王杜娟介绍大模型核心技术优势,并与数字形象“智峰宝”互动交流,直观展现大模型全栈式智慧能力。
先锋・工业制造大模型是中铁工业为响应国家数字化、智能化战略,推动行业向高端化转型而打造的核心平台。作为深度融合工程装备制造行业机理、工艺经验与数据特征的“行业级专用大模型”,它依托“算力-算法-数据-平台-应用”五层技术底座,秉持“解决核心痛点、构建场景闭环、落地价值创造”的原则,构建起“1+4+N”大模型能力体系,并集成工业智算云中心、多模态智能算法引擎、AI能力中台、高质量数据中枢及企业数字形象等关键功能,成为赋能制造全业态智能化升级的“技术中枢”与“知识载体”,打造出“技术筑基、场景为王”的一体化AI服务平台,全面推动企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模型驱动”的新阶段。
再创新纪录
国产最大直径(Ф16.68m)盾构机
▲该设备未来应用于合肥董铺水库下穿隧道工程
世界最大直径(Ф13.01m)双护盾TBM
▲该设备未来应用于金西高速越喜隧道工程
活动期间,中铁装备与中铁隧道局签订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16.68米)采购协议,与四川路桥集团签订世界最大直径双护盾TBM(13.01米)采购协议。作为中铁工业核心业务板块,隧道掘进机已形成覆盖不同断面、不同地质适应性的全系列产品门类。此次签约的两台大直径高端装备,将进一步助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其技术水平的持续突破,标志着中国盾构研发及制造技术持续领跑全球。
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争先号”下线
该设备开挖直径15.09米,整机长115米,搭载了常压换刀刀盘、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泥饼自动化清除系统等先进技术,能够确保设备在复合地层中实现快速掘进,有效规避复杂工况下的工程风险;同时设备融入多项人性化设计,通过优化人体工学布局,提升人机交互体验,让盾构机操作更顺畅舒适,即将应用于武汉两湖隧道项目东湖段施工建设。“争先号”刀盘涂装采用“虎虎生风”图案,灵感源自万兽之王与机械之王的碰撞,既寓意设备将以“虎力全开、勇往直前”的姿态奔赴施工一线,也寄托了其在服务隧道建设、助力美好生活进程中奋勇争先的愿景。
开展创新技术交流
▲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作《盾构智能化发展的一些探索》报告
▲ 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作《超越“风口”:看懂AI在产业界的真实落地与未来图景》报告
▲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董事长张睿睿作《以根技术创新驱动 人形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报告
▲ 中铁工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浦宪功作《中国中铁先锋·工业制造大模型方案及进展》报告
本次交流分别围绕人工智能、AI赋能、地下工程装备及智能化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研讨,分享了前沿理念与实践成果,为行业创新发展凝聚共识。
会前,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中铁工业创新成果展。此次创新成果展集中呈现了高原铁路建设、钢桥梁制造安装、水利水电工程建造、矿山开发、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系统性解决方案,展陈了“应龙号”架桥机、便携式接触网智能巡检装置、便携式智能焊接机器人及掘进机云端大脑平台、换刀机器人、新一代导向系统、高性能变频器等10余项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攻关成果。
11月26日,由中铁工业主办,中铁装备承办的高端智造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暨创新技术交流会,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
在公司不断攀登装备制造珠峰的奋斗征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科技创新为刃,以匠心精工为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故事,在毫厘之间。
11月19日,由中铁装备研制的环北广西三号硬岩掘进机在洛阳基地顺利下线,即将投入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A3标工程项目(以下简称环北广西。
11月18日,由广州地铁集团牵头,中铁装备等单位参与研制的全球首台原位可变径盾构机变径一号,在芳白城际广州火车站至白云站区间(以下简称。
十四五 期间,中铁装备以一系列 世界首台国内首创 的隧道掘进装备,书写着中国高端制造的进阶答卷,从轨道交通到水利水电,从煤矿开采到。
自2011年启动竖井装备研究以来中铁装备不断突破竖井掘进技术无人区勇探未至之境先后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国内首台可变径。
11月9日,中铁装备与中煤隧道共同研制的山西最大直径矿用硬岩隧道掘进机启航号顺利完成中煤华晋王家岭煤矿东翼副斜井TBM掘进施工,标志着矿。
双十一狂欢购购物节基础,购物车就不基础家人们今年双11有大消息中铁装备研制的世界首台原位连续大尺寸可变径盾构机与各领域的20件大国重器。
11月8日经过307天的连续奋战中铁装备研制的江汉平安号"TBM顺利完成引江补汉全线最长支洞全长3887米的6号平洞掘进任务精准到达主洞作业面引。
11月9日,中铁装备2025年中层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暨领导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结业式在郑举行,60余名学员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顺利结业。